黄埔是一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宝地,早在一千多年前,黄埔就成为世界著名的商埠。今之黄埔,就是古之黄木湾扶胥镇。扶胥镇作为中国的对外贸易港口自南朝开始,历隋、唐、宋、元四朝而不衰。隋代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始建的扶胥港标志性建筑南海神庙至今仍香火鼎盛。明代起,随着岸线的推移,港口移到了黄埔村附近,港口亦随之易名为黄埔港。明清两代至今,黄埔港一直是海外巨舶的云集之地。“黄埔”地名的由来,一说环绕南海神庙前的珠江河段,古称为“黄木之湾”,整个河段称为“黄木河”,沿河两岸都称为“黄木”,由于乡音的关系,“黄木”遂转变成“黄埔”。
另一说法出自黄埔村,黄埔村是南宋时对黄木河南岸一自然村命名的,该村面向珠江,呈椭圆形,开村时有黄、关、卫 三姓,宋末先后来了罗、冯、胡、梁四姓居民;古时,该村是珠江边的泥滩,称为“浦”;传说有一凤凰飞来该村地头洗身,所以叫“凰浦”;后因黄姓人较多,且是开村人,故改为黄埔(取“浦”字谐音“埔”)。
自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一直实行粤、闽、江、浙四口对外通商,后来关闭了江、浙、闽三地的海关时,唯有黄埔的大门却依然没有关上。而此时海外船舶载来已经不仅是朝贡的物品,同时也载来坑害中国人民的鸦片。黄埔港渐渐成了鸦片走私贸易的中心,于是有了林则徐领导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将鸦片船逐出了黄埔港。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虎门之战”国人耳熟能详,但在第二天发生在黄埔港前的“乌涌之战”却鲜有人知道。1841年2月,英军出动五艘战舰,两艘汽船进攻乌涌口。清军守军为七百名广东兵,和刚刚抵达的九百名湖南兵,还有林则徐购买的剑桥号炮船,四十艘师船助战。英军首先派出2艘汽船测量水深,为进攻探明路线,清军开炮轰击,英军战舰立即上前,在距清军炮台300码处开炮攻击炮台守军,英军发射了球形弹和葡萄弹,并且还发射了火箭,火箭引发了清军军营大火。在英军炮击和大火夹击之下,乌涌口随机失守。那一仗其实也打得很惨烈悲壮,驻守在乌涌炮台上的广东、广西兵700人及赶来增援的湖南兵900人在奋勇抵抗之后大都壮烈殉国。乌涌口失守了,广州完全暴露在英军面前。
战争结束后不久,道光皇帝为了褒恤乌涌之战壮烈殉国的官兵,下旨于乌涌炮台附近的黄羊山(今日的牛山)腰,建造了一个大坟茔,将牺牲将士礼葬,墓碑碑文曰:“湖南、广东、广西忠勇官兵之墓。”墓前还建造刻有“圣旨”二字的石牌坊一座,表明该墓系奉皇帝圣旨建造,以示给予殉国官兵以最大的褒恤和最高的荣誉。
《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国门从此洞开,西方列强乘机蜂拥而至,个个都想来分一杯羹。在鸦片战争前,法国的对华贸易数量不大,远在英美之下。第一次鸦片战争仅仅只有英国人参加,但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法国就加入了进来。首先就是因为法国看到了英国从中尝到了甜头,要知道当时英法是全球最大的殖民国家,所以他看着英国自己不可能不心动,而且他们同时也是竞争对手,所以不可能看着中国这么大一块市场被英国独占,如果被独占这对法国的海外殖民地非常不利,所以他会极力的参与。
其次就是没有什么忌惮,一开始可能还担心中国会反抗,但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可以看到,中国几乎没有还手的能力,所以这叫更让法国放心,几乎在直接告诉法国,只要你拿着枪来,我们就会给钱给地你,所以这也刺激了法国。
另外在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法国的工业革命也已经完成了,所以为了国内的需求,法国政府不得不国外寻求市场和原材料地。这个时候清政府就被看中,列入了侵略的目标。所以为了巨大的利益,他们打着冠冕堂皇的理由与英国一起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最后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法国参战的导火索马神甫事件,法国传教士马神甫在中国被害,这直接刺激到了法国人,让他们决定参战。
鸦片战争结束后,法国看到英国通过《南京条约》、《虎门条约》在中国攫取了一系列特权,便起而效尤。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8月14日,法国公使拉萼尼来到澳门,并开来8艘兵船,以显示其武力。10月1日起,拉萼尼与清朝钦差大臣、两广总督耆英在澳门举行会谈,拉萼尼在研究了中英、中美条约的基础上,采取恫吓和讹诈等手段提出援引英、美先例订立条约的要求。10月24日,受胁迫的清钦差大臣耆英和法国公使拉萼尼分别代表中法两国政府在广州黄埔的一艘法国兵船“阿吉默特”号上签订了中法《五口贸易章程:海关税则》。因该条约在黄埔签订,亦称《黄埔条约》。
《黄埔条约》使法国享有美国在《望厦条约》中取得的一切特权,同时还规定,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修建坟地,清朝地方政府负责保护教堂和坟地。法国通过中法《黄埔条约》,获取了中英《南京条约》、《虎门条约》中除割地、赔款外的特权以及中美《望厦条约》中规定的全部特权,给中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这个条约也为外国侵略者利用传教权利进行公开的侵华活动埋下了第一块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