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遗余力
公元前260年,秦王派大将白起,在赵国的长平一举击败了由赵括率领的40万赵军。
秦王乘机要挟赵王,要赵国割让六座城池给秦国,作为讲和的条件。
赵王召来大将楼昌和上卿虞卿商量对策。
楼昌主张讲和。
虞卿不同意楼昌的主张,问赵王:“大王,这次秦国究竟是想消灭我们赵国军队呢,还是打一打就回去?”
赵王说:“秦国这次出动了全部军事力量,不遗余力地来攻打我们,当然是打算消灭我们啊。”
“那么,我们应该带着贵重的礼物到楚国、魏国去。他们贪图财物,一定会接待我们。这样,秦国以为我们在实行‘合纵’的策略,就会恐慌,就会同我们讲和。”
可是赵王不听虞卿的劝告,还是派了使者去秦国求和。
虞卿听说此事,就对赵王说:“这次求和肯定不会成功,因为秦王和相国范雎一定要把赵国求和的事情宣扬开来,让各国都知道。
楚国和魏国以为赵、秦讲和了,就不会再来援助赵国。秦国看到无人来救赵,那么也就不再需要与赵国讲和了。”
果然不出虞卿所料,赵国求和不但没有成功,都城邯郸又被秦军围困。
最后,赵王只得亲自去秦国,订立了对赵国十分不利的和约,遭到天下人的耻笑。
——《战国策·赵策三》
释义
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反思
不遗余力,就是全力以赴、毫无保留。
武警官兵抢险救灾时,要全力以赴,争分夺秒。
消防官兵灭火救援时,要全力以赴,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时刻,就要认真对待。
我最近找的辅警工作,每个季度会有体能测试,这个时候就要全力以赴了,把最好的状态发挥出来。
跑步能多快就多快,引体向上能多做就多做,因为这是考核,就是测试体能,比拼个人的体能素质,以及区队的整体成绩。
这时候就是比拼荣誉的,没必要藏着掖着。
单位最近要参加拔河比赛,参赛人员进行训练,我们新入职的辅警正好也在场地里进行培训,充当他们的训练对象。
拔河教练在教他们,不管是站位还是用力的技巧,还是比赛的状态,都很重要,都要发挥到最好。
比拼的是整体的凝聚力以及耐力,这个时候就是要坚持到底,谁先松劲谁就输了。
区分平时和关键时刻。
平时吃饭的时候,不用不遗余力,因为吃太饱了反而不好,影响消化,对肠胃也有很大的负担,保持七分饱比较健康。
关键时刻,就要快点吃。
比如军人,就要养成快速吃饭的习惯,因为战斗随时可能打响,吃饭快,就可以多补充营养,才有更多体力投入战斗,坚持的时间也更长。
平时走路是正常走,省体力,也舒服。如果这个时候不遗余力地走,坚持不了多久。
开车也一样,不能一直保持高速状态,在乡间土路、城市道路,就要减慢速度。不然速度过快,留给人反应的时间就很短,有紧急情况制度距离会延长,不好刹车,容易出问题。
唱歌也一样,要讲究技巧,要抑扬顿挫,中间有的地方可以休息一下。
不能一直都是高音,也不能一直都是低音,这样子很累人,唱得也不好听。
不遗余力的状态保持时间比较短,只有关键的时刻才可以不遗余力。
实质是分配精力的方式,重要的事投入更多精力,不重要的事少投入或不投入精力。
生命(时间)有限,专注做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