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
东南倭寇平定后,北方蒙古又兴起了。于是戚继光被调往蓟门,担任蓟门总兵。十七年后,当年巡逻的小军官回来了,但他已经成了戚总兵。在这里,他得到了张居正的全力支持,并发挥出自己的最大能量。
戚继光到蓟州之前,蓟州总兵换了十个人,因为蒙古人天天来转悠,守这里运气好的被抓回去追究责任,运气不好的不是被打跑就是被打死。
戚继光刚到边界不久就修建了烽火台,把城墙连成一片,他还大力发展火器,基本上是人手一杆枪。蒙古骑兵每次来就被一阵乱枪扫射,等你在城外跑累了再派兵出去打。蒙古兵实在受不了,他到这里之后只打过几个小仗,之后镇守边界十六年竟然没人敢来。
在十余年的时间里,偶尔也有不怕死的言官弹劾他吃空额,在军中培养个人势力等却始终没有结果。究其原因,除了后台太硬外,还是由于水平太高,边界没他不行。
在张居正的那些外部支持者中,戚继光居首。虽说他只是个总兵,但大家心里都清楚这个人的后台太硬,哪怕是兵部尚书每次到蓟州视察对戚总兵都是客客气气的。张居正对戚继光实在是好得过了头,下属不听话了换,副手不听话了换,上司不听话了也换。这么一搞就把戚继光搞成了个无人敢碰的角色。
但在军功光辉的背后是另一个戚继光,善于搞关系迎合领导请客送礼拉帮结伙。兵部有领导下来他请客,他到兵部去还是他请客,而酒桌上拜把子拉兄弟更是家常便饭。大家都认为戚继光够朋友够大方久而久之,上级领导对他也十分重视。
戚继光知道要想立于不败之地,他必须要找到一个真正的靠山。至于戚继光如何与张居正交好查不到,但可以确定的是戚继光很会来事。戚继光稳定了他的地位,以至于后来他最初的靠山胡宗宪完了,他依然屹立不倒数十年,这都归功于他的交际工作。
交际是要钱的,但是他的工资绝不可能承担这么高的花销。他有着除工资之外的经济来源,所以戚继光是一个既收又送的人。这就是戚继光的另一面,似乎很不得体,似乎应该谴责。但他镇守东南之时,百姓欢悦倭寇丧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因他而保全。
他离职之时领将印三十余年,家无余,田惟集书数千而已。他的所有收入无论正当与否都用于了交际,而他自己是清白的。张居正死后戚继光就被调去了广东,虽然职位没变,但戚继光明白自己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于是他称病不出离职回了登州老家。
三十六年前他从这里出发前往北京,开始了波澜壮阔的一生:先打蒙古人,再打日本人,练兵东南横扫倭奴,驱逐胡虏无人可挡,战功之显赫四十年中无人可望其项背,盖世之威名万民皆知。万历十五年(1587)二月,传奇英雄戚继光在家乡病逝,年六十岁,他之一生已无任何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