铠甲的演进在经历了唐朝明光铠和宋朝步人甲两个高峰之后,金属铠甲的形制种类,生产工艺都已经基本成熟稳定。到了明清时期,面对火药武器的崭露头角,铠甲有了改进和发展。
先来说说明军的头盔,首先是笠形盔,明军称为“明铁盔”,民间又唤“帽儿盔”,由缨枪、盔顶、盔体、顿项四大部分组成。
明代笠形盔与元代笠形盔有两大区别:第一,为了留出发髻空间,盔体加高;第二,盔檐变平。
明铁盔属于明军主要头部装备。明成化四年兵仗局所监制记录的盔型中各种四瓣、六瓣、八瓣明铁盔占据了绝大多数。比如明定陵出土的神宗御用明铁盔顶饰金珠红缨,由莲台与真武帝君像构成盔顶,盔体由饰有六丁六甲神的六瓣弧形铁片构成,以六条盔脊连接。
其次,钵胄也是明军大量装备使用的一种盔型。该盔与蒙元制式基本相同,由缨枪、盔顶、盔体、眉庇、顿项五大部分构成。
明朝铠甲的身甲是前开襟的式样,明朝制式铠甲的前护位相对来说比较长,根据前护位的长度可以区别是步兵还是骑兵的铠甲。铠甲的拢袖部分由十三个金属片,以叠压的方式编织而成,来保护手臂。拢袖是明朝铠甲一个比较典型的特征,据史册考证,只有明朝的铠甲有拢袖。
明朝人朱国桢在《涌幢小品》中记载了纯棉盔甲的制作方法,"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缝如夹袄,两臂过,用脚踹实,以不胖胀为度,晒干收用,见雨不重、霉鬒不烂,鸟铳不能大伤"。由此可见,纯棉没有内衬铁片的棉甲都能减少火铳的杀伤力。在后来的发展中,棉甲逐渐地分成两种,一种是明甲,直接将铁片或者是铁丝网缝在内衬的棉袄上。
另外一种是暗甲,在棉衣内侧用铜铆钉固定铁片或者是铁丝网。更为高级的盔甲还要加上皮革等防御材料。如此一来,棉甲就成为了一套复合盔甲,既有棉布皮革来缓冲火枪弹丸的冲击,又有金属抵挡刀砍剑戳。不要以为棉甲带了个"棉"子重量就会轻便,现代流存下来的棉甲重量普遍在15到20公斤左右这绝对算是重甲。
古代高级将领的铠甲大都是私人定制,为了达到防护力和机动性的协调统一,每一个细节都是精心设计和打磨过的,与穿着者的体型、力量相辅相成。到了明代,中国的铁甲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已经到了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