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在日常“哭穷”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贫穷呢?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数据,国际贫困线标准是每人每天收入1.9美元。据估计,全球有10%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属于极度贫困。
在一般人的认知里,穷往往意味着吃不饱饭,饥饿甚至可以说是贫穷的代名词。因此,很多国家都把扶贫的重点放在了增加粮食供给上面,然而效果并不理想。那么,穷人究竟为何摆脱不了贫穷呢?
今天,路上读书分享一本书《贫穷的本质》。本书两位作者深入五大洲多个国家的穷人世界,深入五大洲多个国家的穷人世界,从他们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创业、援助等等方面,探寻贫穷的真正根源,反思主流的扶贫观念,并对如何有效扶贫提出了建议。
1. 贫穷根源一:缺乏远期规划,只顾及时行乐
我们刚才说过,“贫穷陷阱”的理论认为,穷人是因为吃不饱饭,没力气干活,没法赚更多的钱,所以才持续深陷贫困。那按理说,穷人只要有收入,就会去买更多吃的,填饱肚子好干活。
然而本书作者调查却发现,就算是极度贫困的人,最多也就把80%的钱花在食物上。这样看来,穷人其实是可以吃饱的。那他们为什么还是摆脱不了贫困呢?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及时行乐的心态。
比如说,穷人在选择食物的时候,他们不会把所有的钱用来购买主食,而是常常买一些味道更好、但营养价值不高的食物,比如糖和垃圾食品。所以就算是收入增加,也还是有可能吃不饱。
更糟糕的是,这种性价比不高的食物消费观念,会给穷人的下一代造成不良影响。大量研究发现,营养不良的孩子更有可能个子长不高、学习成绩更差,甚至成年后赚钱更少。而女性怀孕时补充碘盐,给孩子吃抗蠕虫药片预防贫血,都有利于孩子的营养吸收和身体发育。然而在肯尼亚,虽然碘盐和蠕虫药一点都不贵,但家长们对这些措施的态度很不积极。可想而知,穷人家的孩子就这样输在了起跑线上。
除了追求食物口味而忽略营养,穷人还有很多不理智的消费观念。比如,本书作者在摩洛哥发现,不少饥民家中已经揭不开锅,却竟然有电视机、DVD播放机、移动电话之类的贵重玩意儿。村里的生活实在太枯燥无聊,他们只想给日子增加点乐趣,才会越没钱、越奢侈。
你可能觉得纳闷,如果穷人能把买大家电和举办仪式的钱攒下来,用到更合适的地方,不就能很好地改善生活么?话虽如此,但问题是,穷人要想改变现状,需要花很长时间,付出持续努力。在紧迫的生存压力面前,人很容易丧失希望和耐性,变得沮丧消沉,因此很难做到理性的长期规划,只顾享受当前的快乐。结果就掉进了越穷越没远见,越没远见越穷的恶性循环。
所以在本书作者看来,比起给穷人提供食物补贴,更有效的办法是从长远考虑,直接对孕妇和儿童进行营养投资,比如给他们免费发放富含营养素的强化食品,学校给学生统一进行驱虫,在食堂的饭菜中加入微量元素等等。
不过,即便能做长远打算,穷人也不一定能摆脱贫穷,因为他们的头脑中还有另一个拦路虎,那就是偏见。
2. 贫穷根源二:缺少信息来源,偏见根深蒂固
要想摆脱贫困,除了刚才说的加强营养以外,还有一个关键就是保持身体健康。毕竟生病的工人没法工作,生病的孩子没法上学,生病的孕妇可能生下不健康的孩子,这些都有可能导致贫穷。
为了预防和减少疾病传播,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想出了各种办法,比如提供疫苗补贴。然而,面对这些廉价有效的预防措施,穷人们似乎没什么兴趣。比如在赞比亚,即便政府把氯漂价格降到几乎等于白送,也还是有四分之一的人不愿意够买。
其实,很多穷人都担心自己的健康,也会把大部分钱花在健康上。家里要是有人得了重病,倾家荡产、借高利贷也要去治。
放着便宜的预防措施不用,为什么偏要等到得了大病才去补救呢?这除了我们前面说的目光短浅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根深蒂固的偏见。比如,很多国家的穷人都认为把药物直接输送到血液最有效,所以他们对输液、打抗生素情有独钟。像痢疾之类的病,明明用便宜的口服补液就能有效缓解,但家长们宁愿让医生给孩子打针。再比如,就算国家有公立医院和免费医保,很多穷人不愿意相信这里的医生,而宁愿自费去看私人医生,甚至是让本地的法师驱邪。
这些偏见之所以难以纠正,主要是因为穷人缺乏正确的保健常识。
因此在本书作者看来,要想改善穷人的健康状况,政府应该尽量给穷人提供免费的预防性保健,甚至可以奖励那些使用服务的家庭。另一方面,还应该控制抗生素和强效药物,规范穷人所能享受到的医疗服务质量,让他们获得正确合理的疾病治疗。最后,加强公共卫生知识的传播,让人们了解医疗的真相,摒弃错误的认知。
不难发现,足够的知识对减少贫困至关重要,所以接受教育也是脱贫的重要一步。都说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虽然基础教育在很多国家都是免费的,但穷人孩子的辍学率还是非常高。为什么会这样呢?重要原因之一还是偏见。
很多穷人家长虽然知道投资教育的重要性,但他们觉得,这个投资太不值得了,毕竟要等十来年孩子毕业,才知道他能不能赚钱。如此一来,教育就成了一种赌博投资,家长只会把他们觉得最聪明、最有前途的孩子送去读书。
除了家长们的偏见,老师们的偏见也会让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比如有研究发现,贫穷地区的老师往往不爱搭理这些孩子,对他们缺乏耐性,也不关注他们的表现。再比如在印度,很多老师认为高种姓家庭的孩子比低种姓的更聪明、表现好,改卷的时候就会下意识给高种姓的孩子打高分。这种主观上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的做法,会让一些孩子误以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于是放弃努力。
本书作者认为,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政府一方面需要改变家长们对教育的期望,让他们明白,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以后赚钱,而是为了让人们拓宽眼界和思维,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教育改革,让学校变得更平等,提高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3. 贫穷根源三:避险手段落后,抗击打能力差
除了缺乏远期规划和根深蒂固的偏见以外,穷人无法摆脱贫困还有第三个主要原因,那就是规避风险的手段比较落后。
很多穷人都靠最原始的办法种地过日子,但看天吃饭很没有保障,毕竟庄稼的收成受气候的影响很大:要是今年干旱,庄稼就会歉收;要是今年某种作物大丰收,它的价格又会比较低,总之就是收入难以稳定。就算是不种地,出门打零工、做小生意的穷人,收入也很不稳定,因为能找到的活儿时多时少。由于没有就业保障,他们收入的波动风险很大。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碰上突如其来的打击,就更难以招架。比如,在庄稼收成不好的时候,家中有人得了重病;在生意刚刚起步的时候,孩子的学费涨了等等。面对意外,穷人受到的打击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还有心理上的,巨大的心理压力让他们更容易患上抑郁症,而这对于穷人来说也是一种风险,会让他们无法积极去追求更好的生活,摆脱贫穷。
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穷人虽然有不少应对办法,但它们往往不奏效。比如,为了赚更多的钱,他们会选择加大工作量、延长工作时间。可是经济不好的时候,所有人都这么做,反而会让工作竞争更激烈,收入拉得更低。另外,穷人还会通过业务多元化来抵御风险,比如一边种地,一边做点小生意。但身兼数职难免分散精力,没法集中提升某一方面的专业能力,从长远看对提高收入并没有好处。
穷人的另一个常见避险手段是多生孩子。在很多穷人的观念里,养儿是为了防老,而且生得越多,孩子有出息的概率就越大,以后总会有一两个给自己送终。但事实却是,家里孩子越多,条件就越差,吃得不好、上不了学,结果就是越生越穷,越穷越生。
另外,婚姻也被用来规避风险。比如在印度,农户会把女儿嫁到不远不近的村子,两个村子的气候格局有所区别,这样一个村子受灾,另一个可能没事,两家就能互相帮忙。不过,这种互相帮助也是有限度的,有研究就发现,遇到家里有重病号的时候,人们往往就不愿意伸出援手了,怕自己家也被拖垮。
本书作者发现,如果政府能为穷人支付一部分保险费,就能有效促进他们买保险。例如在加纳,在有保险补贴的情况下,几乎所有农民都愿意购买天气险。在买了保险之后,他们会更用心地耕地,收成更好,带来收入增加。在人们逐渐看到买保险的好处之后,政府就可以取消保险补贴,让人们自主购买了。
我们已经从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创业、援助等等方面,分析了穷人无法摆脱贫穷的深层原因。
看完上面的内容,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其实我们的一些思维跟穷人本质上没有区别。比如沉迷各种即时满足,像是打游戏、刷微博、上网购物,而不愿选择周期更长但回报更大的计划;再比如,省吃俭用为了买奢侈品,而不想着定期储蓄;还有,对于自己不懂的东西也有偏见,却不愿意主动搜寻信息进行理性判断。
所以,不论有钱还是没钱,我们都应该时常反思自己,培养更理性、更长远、更全面的思维方式,才能更好地抓住机会、克服困难,过上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