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越来越多人依赖电影评分来选择观影时,评分网站的公正性、准确性就显得至关重要。在国外,电影评分最权威的无疑是IDMB和烂番茄。
IMDB全称Internet Movie Database(互联网电影资料库),是一个关于电影演员、电影、电视节目、电视明星和电影制作的在线数据库。作为有史以来最详尽的电影数据库、及在英语世界庞大的用户群体,IMDB上的电影评分的权威性毋庸置疑。
IMDB对电影的评分采用了一系列极其复杂的计算模式。并不是评分总数除以人数就ok,为了避免“水军”、“刷分”、“恶意差评”等现象,在它的网页上也提到了它的计算方法是保密的。但在其对TOP250榜单筛选计算的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些许端倪,比如“经常投票者其票数才会被计算在内”、“该影片需要的最少票数”、“投票者投票时间的分布”等等。
同时,IMDB除了电影分数,还会给出给出根据年龄、国籍、性别等不同情况,所列出的分数表。比如你要选择动画片时,主要参考就该是18岁以下年龄段的评分数据;看意大利影片时,涉及到该国文化背景,主要参考的就该是意大利籍用户的评分数据。不可谓不强大。
如果说IMDB评分代表普通观众的观影品位,那烂番茄网的新鲜度展现的则是专业人士的意见看法。烂番茄的评分群体严格限定在专业影评人范围里。只有供稿于媒体,或身为影评人协会注册成员的人,才有资格参与评价。网站工作人员会根据评论人的态度,给予一部影片新鲜(fresh)或腐烂(rotten)的标记,最后统计出给好评者占总人数的百分比——即“新鲜度”(Tomatometer)。其中,新鲜度在60%以下的被认为是烂片。
而在国内,评分系统相对完善的主要是时光网和豆瓣网。
但是2016年时光网被万达收购后,因担心过度商业化而导致评分的不公正性,时光网已在影迷心中逐渐没落;同时改版后,其网站对一部电影肢解式的评分系统,也饱受诟病。
现着重聊聊豆瓣网。
豆瓣创始人阿北写了一篇《豆瓣电影八问》,比较详尽地解释了豆瓣评分系统的相关计算方式及运作系统,这篇文章在豆瓣电影的界面可以看得到。
简单概括就是,豆瓣电影的主要评分人是广大注册用户,也就是说专业影评人和普通影迷拥有同样的投票权,没有任何的侧重。
用户会根据影片的优劣打出1星-5星,其中1星代表“很差”,2星代表“较差”,3星代表“还行”,4星代表“推荐”,5分代表“力荐”,然后根据计算得出影片总体得分。比如一部电影有一万人评分,1星——5星被换算成2分——10分,然后总分除以10000,即是该影片的最终得分。同时,随着参与评分人数的逐渐增多,影片评分也会定时刷新。
豆瓣电影评分的主旨和原则是“尽力还原普通观影大众对一部电影的平均看法”。在被人质疑计算方式的简单粗暴时,阿北解释到,豆瓣会根据用户的非常规操作分析鉴别出水军,但豆瓣的用户基数庞大,如今已经超过一亿,水军对一部影片的影响其实微乎其微。
尽管某些方面豆瓣系统并不完善,但在国内,不可否认的是豆瓣网的评分已经是最为客观的了,他代表了普遍中国人在中国文化背景及审美趣味下,对一部电影的喜恶程度。 最后说一点我不满的却又无可奈何的是,豆瓣几年来删了很多敏感的条目,其中有影人、有影片,如“杜汶泽”。
啥也不说了,艺术是鸡蛋,跟墙比,太脆。
下面罗列一些影片在豆瓣网和IMDB的不同评分,大家比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