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厉兵秣马
拼音:lì bīnɡ mò mǎ
近义词:厉兵秣马、砺兵秣马、厉兵粟马
反义词:马放南山
出处:《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释义:指磨好兵器,喂饱马匹。指准备战斗。
春秋时代,晋文公曾联合秦穆公出兵攻打郑国。郑文公在危急之中,请大夫烛之武去到秦军营中,劝秦穆公不要损人不利己,牺牲郑国,便宜晋国,而削弱了自己。秦穆公觉得这话很有道理,于是撤回秦军,还派了杞子〔杞qǐ〕、逢孙、扬孙三人帮助郑国守卫国都。晋文公见秦军撤走,也只得收兵,回晋国去了。
这段历史故事,载《左传·僖公三十年》。此后隔了两年(僖公三十二年冬),帮助郑国守城的杞子,送密信给秦穆公说:“郑国派我‘拿其北门之管’,您要是秘密派兵来,我作内应,郑国马上就成咱们的了。”
所谓“攀其北门之管”——攀握国都北门的锁钥(《左传》注:“管,钥也”),就是说负责管着一国的大门。由此产生了成语“北门锁钥”或“北门管钥”,比喻负责守卫某一要地的重任。《宋史·寇准传》载:“主上以朝廷无亊,北门锁钥,非准不可。”(准,即寇准。)
现在继续讲杞子请秦穆公秘密派兵袭取郑国的故事: ……当时,秦穆公向老臣蹇叔〔蹇〔jiǎn〕征求意见,蹇叔不赞成。但穆公还是派盂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带领军队,去偷袭郑国。当时郑国的国都在新郑(今属河南省)。秦军经过洛阳,向东进发。洛阳是周朝的京城,即当时“天子”的所在地。秦军毫无顾忌地通过京城,到了滑国(在今河南偃师一带)境内的缑氏地方离郑国巳经不远了。
郑国有个商人,名叫弦高,正要到京城洛阳去做买卖。这一天(僖公三十三年春),在滑国遇见了匆匆东进的秦军,他一看便料到是怎么回事了,急中生智,当即非常镇静,拿出四张熟牛皮,加上十二头牛,假托代表郑国慰劳秦军,并且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大军到来,十分欢迎。献给你们这一点点东西,略表心意。”弦高一面应付秦军,一面派人赶快向郑国国君报告。
那时,郑国的国君是郑文公的儿子郑穆公。穆公得到这个紧急报告,大吃一惊,连忙派人到北门去察看秦国驻军的动静,只见他们个个都已扎束停当,“厉兵秣马”,只等动手了。穆公就派大夫皇武子去婉言辞退杞子等秦国将领,请他们滚蛋。杞子等知道阴谋败露,无法立足,慌忙逃走。秦将孟明视等知道郑国已有准备,不可能偷袭了,也就停止东进,黯然回国。
这一段中的“厉兵秣马”四字,是《左传》原文,描写秦国驻军准备行动的情况。“厉兵”(厉,同“砺”),磨快兵器;“秣马”,喂饱马匹。这句成语,形容一切战斗准备已经充分作好,随时可以行动。或作“秣马厉兵”。也说作 “利兵秣马”、“秣马利兵”,例如《佐传·文公七年》, 叙述晋军在令狐地方打敗秦军的一段中说:“训卒(告诫士兵)利兵秣马。……”《左传·成公十六年》,记载晋、楚鄢陵之战的一段中说:“苗贲皇〔贲fén〕(晋将)徇〔xún〕曰(通知全军),‘……秣马利兵,修阵固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