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个民族玩偶
一、民族的概念
“民族”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狭义上的民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如汉族、壮族等;广义上的民族,是指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如古代民族、现代民族、或者用以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种人的共同体,如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总体。
二、中国民族的族称和人口
民族的名称,简称为族称。我国汉族是人数最多的民族,其他55个民族为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傈僳族、仡佬族、拉祜族、东乡族、佤族、水族、纳西族、羌族、土族、锡伯族、仫佬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景颇族、撒拉族、布朗族、毛南族、塔吉克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鄂温克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保安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高山族和珞巴族。
根据2020年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国内地总人口为14.11亿。其中,汉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1.11%,其他55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89%。在少数民族中,人口数量最多的是壮族。
三、中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中国的人口分布呈现东南密、西北疏的特点,汉族多聚居在人口稠密的东南部,少数民族多居住在人口稀疏的边疆地区,但两者之间并无明显界限。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汉族居民,从而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格局。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所占的比例虽小,但分布地区很广,占全国总面积的60%以上。这种居住格局决定了中国各民族之间,特别是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的那个方面相互依赖的密切关系。
四、中国民族的语言文字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除汉、回族使用汉语外,其余54个民族都有各自的语言,大体上分属于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和印欧五大语系,共有10个语族、16个语支、60多种语言。
除了一部分少数民族外,大部分民族都有自己使用的文字。我们可以将这些文字分为非拼音文字和拼音文字两大类。前者包括汉字、音节文字(彝文);后者可以按字母形式和来源分为印度字母变体体系(藏文、傣文)、阿拉伯字母体系(老维文、老哈萨克文)、回鹘字母体文(蒙古文、满文、锡伯文)、朝鲜文字母体系、拉丁文字母体系和斯拉夫字母体系(俄文)。
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确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并将其纳入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宝贵经验和显著优势。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党的二十大着眼党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心人物,再次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个民族根本利益。
(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
(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维护中华民族称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5)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